本報記者 諸葛亞寒《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05日12版)
  □為在清華做出屬於中國的、甚至是世界的第一臺量子計算機留在國內。
  □做實驗絕對不能“悶”著做,要經常和導師和同學分享成果和遇到的問題。
  □遇到了難題,可以靜下心來通過閱讀別人的科研報告去尋找答案。
  -------------------------------------------------------------------------
  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的獲獎者無一不是如假包換的“學神”級人物。在不少“學渣”眼裡,他們“隱秘而偉大”:“藏身”於實驗室,用平凡的努力創造著耀人的“神跡”。
  今年直博四年級的祖充便是其中之一:研究生第一年,他便作為負責人搭建了清華大學量子信息研究中心實驗室;4年來,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雜誌發表了1篇論文,在物理學頂級雜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3篇論文……他在每周平均工作時間80個小時的情況下,還繼續要求自己:每周工作100個小時。
  然而,這個“學霸中的學霸”卻並不喜歡這樣的標簽,每當受到關註時心裡也會感到一陣“恐慌”。在他看來,所謂“學神”,只是多了“沉下心來做科研”的能力,而他們真正想做的,也只不過是靜下來做科研。
  進了清華就遭到“大牛們”的打擊
  高考那年,因參加全國物理競賽獲獎,就讀於廣西柳州高中的祖充被保送至清華大學數理基礎科學專業。
  剛進清華的祖充有些“心高氣傲”,大學第一年便選修了最難的數學分析課。
  沒想到的是,這課把他“虐”慘了:在周圍滿是90分的期中考試中,他只拿了70分;數學課上學了同樣的內容後,自己1小時也做不出一道習題,可別人已經把題目全部做完。
  遭受了“大牛”們的打擊後,祖充心情有些沮喪,但他也因此對自己的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於是,整個一年級,他把一半的精力都花費在數學分析課上。儘管如此,最終也只拿到了80分,相當於全班的平均成績。
  在發現自己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仍收效甚微後,祖充意識到,自己並不擅長數學推理,“不能一頭扎死在裡面”。因此,在大三選專業時,他選擇了物理方向。
  畢業後準備出國留學的祖充,在大三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專業課和外語的學習中。可在偶然聽了姚期智先生的一場講座後,他改變了留學的想法。
  2004年,姚期智先生從美國回到清華任全職教授,這種回到祖國施展抱負的個人魅力讓祖充備受感染。“你有沒有興趣在清華做出屬於中國的、甚至是世界的第一臺量子計算機?”聽到姚先生這個遠大的量子計算機夢,祖充便決定留下來,選擇保研交叉信息研究院。
  然而,對於本科是物理系的祖充來說,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需要計算機和物理兩個學科知識的量子信息研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為了彌補自己在計算機領域方面的知識,大三下學期的暑假,祖充將近600頁的《算法設計》一書中的習題做了近一半,並寫出了電子版的習題答案。他還在本科的最後一年旁聽了許多計算機課程,為研究生學習作足了準備。
  2011年,作為交叉信息研究院的第一批學生,剛開始研究生學業的祖充便有幸作為負責人,帶著幾名本科生開始搭建量子信息研究中心實驗室。
  這個從保齡球館改造而來的實驗室完全是“空的”,所有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平臺都需要自己訂製、搭建,“所有的責任都在身上。壓力很大,但這也是一個難得的鍛煉機會。”祖充說。
   哈佛實驗室每周工作100小時 讓他反思自己的工作狀態
  那時祖充每周有60多個小時花費在科研上。因此,“1年不到便搭建好實驗室”、“研二便有了論文成果”的收穫,在祖充看來,“這再正常不過,我認為我自己非常勤奮”。
  可去年3月,哈佛的訪學經歷徹底改變了祖充。他親身經歷了哈佛學生科研工作狀態的“瘋狂”——每周工作100個小時。
  訪學期間,祖充在哈佛大學M.Lukin教授實驗室里學習實驗技術。他發現,實驗室里的學生從早上9點便開始工作,直到凌晨1點,當你敲開所有實驗室的門都會發現有人還在繼續工作,甚至有同學直接把牙刷帶進實驗室,困了便一頭“鑽”到光學平臺下睡覺。
  更讓祖充“驚獃”的是住在一起的室友,“晚上1點回到家後,他還要和美國西部的合作者視頻討論,常常到凌晨三四點才睡,早上9點又準時起床工作。”這種狀態讓祖充感到“恐怖”,“我經常累到一躺下就能睡著,可迷迷糊糊中還能聽到他在房間里討論”。
  儘管這種工作狀態讓祖充精疲力盡,但他開始在心裡反問自己:他們作為世界上最頂尖學校最頂尖的學生,即使我們和他們一樣聰明,但如果花費的時間不超過他們,怎麼能做出比他們更好的科研成果?怎麼做出世界上最先進的科研成果?
  於是,回到清華的實驗室後,祖充要求自己,要把他們當作努力的目標,爭取達到每周工作100小時,“做科研就是得拼命!”
  曾經有一次,為了觀測、捕獲到實驗的最佳結果,需要連續不間斷地測實驗數據。祖充便和另一位同學一個值白班,一個值晚班,住在實驗室,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持續了近3周。
  然而,科學研究不可能365天每天都有進展。最普遍的情況是,大部分時間都在尋找實驗不同突破口的狀態下原地踏步和一次次失敗,加上如此“高負荷”的工作狀態,如何才能保持對科研的興奮?
  “光憑對科研的‘熱愛’,很難支撐下去。最重要的,讓你堅持的動力來自你在不斷收穫的成果中積累的自信。”祖充說。
  祖充認為,科研工作非常枯燥,如果長時間都不能取得成果,再有毅力都很難支撐下去。因此,他認為科研的起步能否達到預期、並取得成果很關鍵。
  很“幸運”,祖充在進入研究生階段一年後便在實驗中實現了“量子博弈”,有了第一個成果,“其實並不在乎第一個成果的分量有多重,更重要的是給你信心的積累。”在祖充看來,喜歡和做得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取得一定的成就和成果,才可能真正喜歡上它。
  科研路上的“運氣”源於他為科研的“拼命”
  作為今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的獲得者,在前不久舉行的分享會上,祖充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定期與導師會面、每天都要讀論文以及做英文成果報告。
  “很多研究生同學,聽到導師要出差一個月就非常高興,指導導師回來的前兩天才開始突擊,這樣根本不利於你的科研。”研究生4年來,祖充要求自己至少每兩周要嚮導師彙報一次科研的最新進展。在他看來,和導師的定期交流不僅能促進自己的試驗進度,還能及時通過導師尋找困難的解決方案,讓自己少走彎路。
  他認為,做實驗絕對不能“悶”著做,除了和導師交流,和同學的分享也非常重要。
  祖充所在的實驗室里,每個房間都配有黑板和筆,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寫下問題和同學進行分享和交流,“科學研究一定不能閉門造車,要經常和實驗室的同學去分享你的成果和遇到的問題”。
  在和別人分享的同時,祖充又強調:靜下來尋找答案。
  剛開始研究生學習時,由於對研究領域的不瞭解,祖充花了近兩個月時間把領域內10多年來所有重要的論文都通讀一遍。直到現在,他每天早上到達實驗室的第一件事,便是倒上一杯咖啡、點開網站,花費半個小時去瀏覽每天最新的科研論文。
  “現在的科研大環境下,一個選題不可能只有你一個人做,所以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靜下心來通過閱讀別人的科研報告去尋找答案。而平時的閱讀也可以讓你從中尋找許多實驗的靈感來源。”祖充說。
  回想研究生4年的科研工作,祖充並沒有遇到讓人“崩潰”的困難,他習慣將“運氣”和自己的順利聯繫在一起。他認為,“科研和運氣有關係”。
  從有幸成為姚先生的研究生、作為負責人搭建實驗室,再到一年後取得第一個論文成果……祖充的科研路顯得“運氣十足”,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離不開他自己為科研“拼命”。
  “做科研,心中要有大目標,但也需要從小事開始一步步去積累。”祖充說。  (原標題:每周科研80小時 清華能否勝哈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70saxw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