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要求個人與國傢具備更高、更多元的語言能力。我認為,中外傳統語言教育中所提倡並實施的‘大量閱讀、大聲朗讀、重點背誦,併在老師指導下從模仿寫作到進行有創意的寫作’的教學思路,值得借鑒。”6月5日,為期兩天的世界語言大會在蘇州拉開帷幕,北京大學教授、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委員陸儉明在分組討論上的發言擲地有聲。
  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語言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發展的關鍵。同時,語言教育作為達到全民教育的必要促進因素,日益受到關註。
  “不同語言的背後是不同文化在支撐,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保持記錄的習慣,明確學習目標,就可以很輕鬆地在文化體驗中‘身臨其境’地感觸語言並掌握它。”日本基金會日本語言研究院執行主任Suzuko Nishihara將語言學習比作一棵樹,樹葉樹幹就是語言能力,而樹根則是語義學,她認為,只有具備與文化相關的知識和學習能力才能理解其語言文化的真諦。
  “美國人特別重視分析式的理解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批判性思維’,以此來推動語言能力的規律性成長。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我們更推崇在玩耍中找到樂趣然後再分析、架構已知的一些內容,比如,我經常能收到學生對名人詩歌的改編作品,在這個‘解剖’別人作品的過程中,他們能發現各種語言點和文化點,將被動吸收轉化為主動內化。”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Audrey Yenhui Li分享了她的教學經驗。
  “對於許多中國家長來說,有一個司空見慣的口號——學英語要從小抓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研究腦機制的專家已經通過數據告訴我們,學習語言並不是越早越好,關鍵還是看你所處的環境。如果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發音正確的語言環境,早學還不如不學,一旦錯誤的發音根植腦中,以後再怎麼學也糾正不了。”江蘇高校語言能力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楊亦鳴呼籲道。
  本報記者葛靈丹
  (原標題:學習語言並不是越早越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70saxw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